在莫斯科州,有些地方实在太有趣了,让人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回来a股杠杆,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5号中央科研试验所的一个半废弃试验场,更确切地说,是其中一个教学场地。作者五年前,也就是2020年春天曾去过那里,但由于突如其来的暴雨和飓风,并没能找到地下设施的入口,只好决定改日再来。
这次厚厚的积雪反而让他们更容易辨认地形,而最近传来的消息称,这片试验场即将消失,其地段正被积极开发为新的住宅区,这使他们更加确信必须尽快回来,把上次未完成的探索补上。他们做到了!这次终于得以深入其内,亲眼目睹了那些隐藏的地下设施的规模。(因为偷懒,以下使用第一人称叙述。)
展开剩余95%在卫星图像上,只能看到一座锯木厂,其他一切都被绿色植被覆盖。
乍一看,这片林地毫不起眼,就是普通的森林。尽管是四月,但气温寒冷、降雪频繁,感觉像是一月或二月。然而,如果你多环顾四周,就会发现地面上露出一些不明物体——既有混凝土结构,也有金属构件——这时你就会意识到,这片森林并不普通,这些“东西”也不简单。一个偶然路过的蘑菇采集者或猎人,一定会被它们的存在所震惊。但当地居民却早已知道,在这片林地之下,隐藏着一整套地下防御工事系统。
在过去,这种地区属于高度机密地带,不出现在地图上,并由围绕全境的铁丝网封锁,严禁外人靠近。在这处试验场曾进行工兵部队的训练、大规模军事演习,而早在1933年,这里还进行过苏联首批液体燃料火箭的试验。
进入地下防御工事系统
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个试验场逐渐失去了其军事意义,军队也陆续撤离。围栏年久失修,出现了很多缺口,当地男孩们开始偷偷进入。而后来,一些“淘金者”——专门搜集废金属的人——也找到了这里。令人惊讶的是,直到今天,这片区域并没有被彻底洗劫一空。(你可以在照片中看到现状)回顾过去的照片,我们不禁感叹,没能赶在它完全正常运作的时候来参观一番,那时的基础设施尚完好无损。尽管如此,至今仍有军方在使用试验场的某些区域。根据俄国防部官网的信息,这里仍作为教学中心学员进行军事驾驶训练、车队人员驾驶技能提升和各类比赛(包括全军和国际赛事如“装甲车辆大师”)的实训场地。
进入地下防御工事系统
终于,我们进入了地下结构,旅程正式开始。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照片经过了较多的后期处理,用以清除墙上的涂鸦,因此画质可能不甚理想,在此先行致歉。
我们到底来到了哪里?
我们进入的是“特别地下加固地区”(СПУР),其建设始于20世纪30年代。有些历史学者认为,实际工程可能更早便已启动。整个试验场被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主题。例如,第4号场地展出了各类加固型火力点(DОТ,坚固掩体),它们通过地下通道彼此相连,其中部分甚至是两层结构。直到今天,在林中仍可找到通向地下空间的钢制防护罩——当年,这些位置上安装的是坦克炮塔,有的是单个独立的,有的通过地下通道相互连接。可惜,如今大部分炮塔已不复存在。
坦克炮塔图示
坦克炮塔图示
出发吧!
我们面前是30年代至40年代样式的双扇密闭门。只需一眼就能看出它保存得有多完好。
穿过这扇双扇密闭门后,是一条长长的通道。具体长度很难判断。
正好向前走了70步,我们来到三个气闸舱,它们也配备了类似的密闭门。
深入地底五米,不知为何,我们想起了位于卡累利阿地峡的曼纳海姆防线。如今许多人专程前往参观这条被苏军在冬季战争和卫国战争中两次突破的芬兰防线。而令人惊讶的是,在莫斯科近郊,也存在着一条几乎一模一样的防线,尽管规模小一些。莫斯科郊外的这条“曼纳海姆防线”,最初是作为一个试验和训练的场所。在这里测试新型防御工事的建造技术,并进行长期驻守和作战环境下的人员训练。
一个庞大的地下掩体,拥有错综复杂的房间、走廊、秘密通道和火力阵地,分布在整片森林中,根本无法悄悄通过。在这里,正如你们已经看见的,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用于抵御突破与敌人入侵的装甲门。内部的火力点至今还能正常工作,能够有效控制所有走廊的火力交叉点。供暖、通风和供水系统的痕迹至今可见,显然当年设计时极其周密。
老旧的煤质吸附过滤器已经被拆下,堆放在气闸舱中。
在苏联,连民用设施通常都有双重用途,军事设施就更不用说了,因此这条防线始终处于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状态。在卫国战争期间,这几乎成为现实——德军被阻挡在距离此地仅六公里的位置。
我提议大家一同踏上穿越时光的旅程,走进这座已建成近百年、却几乎原样保存至今的地下掩体迷宫。
这座建筑的一大特色,就是一切都是原装状态。我们甚至看到几种以前从未见过的密闭门型号。
这里有上百扇装甲门。有些我们未能一窥其内,因为这些防护结构因自重而塌陷。
很难决定该往哪儿走。四面八方都是通道,令人担心迷路或错过某些精彩内容。
确实,在设计这些内部通道系统时,特别注重安全性,以防止敌军突破。每个走廊转角处都设有带有射击孔的壁龛,一旦敌人进入狭窄通道并试图攻击,可以从这里开火进行防御。
有的是方形通道“连接段”。
也有这种内壁为波纹金属装饰的半圆形通道。
又是一个转角,又是一个射击孔。敌人果然寸步难行。
我们即将进入防御工事中最精彩的部分。
这是一个永久火力点(ДОТ),是一种小型的、用坚固材料建成的永久性防御工事,可从装甲火力室中长期使用各种武器进行射击。
这座建筑是双层结构,我们从下层开始参观,这里是战斗小组的休息区。通往火力点的通道可以用密闭门封死,从而将其与整个系统隔离。
有两张床,总共可容纳四人睡眠。
这里有本地供暖系统。
过滤-通风系统的机组。从一则传说来看,这个防御工事试验场的建造目的,是为了让士兵可以在地下穿梭于不同的火力点。同时测试通风系统、自主供给系统及其他生存保障系统。
备用电源:柴油(或汽油)发电机。
从这里可以上到第二层的火炮阵地。
炮位后的装甲门已被封死。但回程时我们看到了外部结构的样子。顺带一提,炮已经不在了,很可能早被运走。
我们继续前行,穿过这迷宫般的系统。
又是一段下行路段,金属梯子,再上到另一个火力点。
从射击孔望出去的视角。
继续上行。依然无果,又是一扇被封死的装甲门。
我们继续探索。从进入系统以来,已经过去了一个半小时。
又一个火力点。这次是打开的装甲门迎接我们。
锈蚀的通风滤芯柱。
通往火炮阵地的梯子。
锈迹斑斑的通风系统罐体。
生锈的备用发电机设备。
在一个小空间的角落里,一段管道上方形成了钟乳石。
我们看看这个火炮阵地吧?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火力点和之前那个完全不同。它小很多,虽然也是双层结构,但布局不一样,只有一个上下铺,供两人休息。
进入火炮阵地内部。
火力点。真想知道这里以前装的是什么武器?
一个小房间,只有一张桌子和两张椅子。
洗手池。
这里曾是弹药存放处。
我们继续前进,自开始探索这庞大设施以来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而前方仍然充满惊喜。
又一个射击孔。
又一段长长的通道。
奇怪的是,这段通道旁堆放着许多铝壶。
我们绕开它们,继续前行到下一个通道口,并顺便查看了系统中的一些死胡同分支。
其中一个死胡同的尽头是一个由金属钉固定的爬梯。
梯子通向一个狭窄的锥形结构。
原来,这是一个“单人火力点”,也就是一种小型装甲碉堡。
有些区域被木头堵住了。
两个半小时的地下行程,而且我们是一路快速走动、拍照、录像的状态。下图是我们找到的唯一一门仍在原地的火炮。
此刻我们真的累了。毕竟在地下连续行走三个小时绝非易事,更不用说之前在林中行走的时间以及接下来还要走的路。
可以肯定,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没看,但就已拍摄到的内容也已经非常丰富了。
一口新鲜空气。
那扇熟悉的密闭门,再走几个转弯,我们就到了出口,那里有一座通往地表的楼梯,正是“装甲碉堡”曾经所在的地方。
接下来还有一个小时的路程a股杠杆,前往最近的火车站。
发布于:黑龙江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线上股票配资门户_按月配资交易_按天配资利息观点